截至6月22日,共111所“211”高校公布了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在對待高考加分的態度上,這些高校呈現出3類態度。
據統計,共30所高校完全承認各地高考加分政策,既認可加分后形成的投檔成績,也以此分數作為安排專業的依據;57所高校至少在投檔階段承認高考加分,其中,29所高校在專業分配時依據的是實考分,28所高校在專業錄取方面未作表態。
另一些大學的態度則曖昧一些。5所高校僅抽象地表示認可各類加分政策,但在投檔和專業錄取方面無更多詳盡表述,19所高校招生章程中沒有出現任何與加分有關的規定。
27%的重點大學完全承認高考加分
統計顯示,30所高校在投檔、專業錄取階段均承認高考加分,但增加的分值一般不得超過20分。
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2015年招生章程第12條寫道:“學校按各省級招辦提供的投檔成績(含省級招辦確認的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提檔。”第14條寫道:“學校在專業錄取時認可已計入考生投檔成績的政策性加分。”
中央財經大學今年招生章程第12條寫道:“學校在提檔及專業錄取時均承認教育部和各省(區、市)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各類政策性加分,增加分值不超過20分。”
類似的高校還有北京交通大學、四川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等。
51%的重點大學至少在投檔階段承認高考加分
51%的高校明確,至少在投檔階段承認高考加分。至于專業分配階段是否承認,其中一半的高校明確否認,另一半高校未予明確。
南開大學招生章程第11條規定:“在確定調檔數量和錄取分數線時,承認各考區招生主管部門根據教育部相關政策給予的加分,但在安排專業時不考慮加分因素,只按實際高考分數(不含附加分)安排專業。”清華大學、石河子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也有類似規定。
對于有些學校,加分在專業錄取時依然起著一定作用。浙江大學招生章程第13條顯示:“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對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按各考生所在省(區、市)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加分投檔,但在專業(大類)錄取時以實考分為準;高考總分相同時,優先錄取加分考生。”
也就是說,在專業錄取時雖然以實考分排名,但在實考分相同時,加分項成了錄取的第二道參考線。類似的學校還有北京外國語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
另一些學校在專業錄取方面沒有提及與加分政策有關的規定。比如,西南財經大學招生章程第9條僅提及:“學校按各省級招辦提供的投檔成績(含省級招辦確認的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提檔。”
復旦大學、東華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在專業錄取方面就加分細則只字未提。
21%的重點大學態度較為曖昧
部分高校的招生章程在高考加分政策上僅一筆帶過,有的甚至只字未提。
統計中,有5所高校的招生章程關于高考加分的規定只有一句話。例如,廈門大學招生章程顯示“廈門大學原則上認可考生所在地省級招生委員會制定的有關加分政策”。至于如何認可加分政策,提檔分數是否包含加分、專業錄取參考的是什么分數,均未闡明。
同樣的還有鄭州大學,其招生簡章僅提及“鄭州大學執行國家規定的高考加分政策,原則同意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的加分政策”。另外19所高校的招生章程中沒有出現任何與加分政策有關的規定。例如河北工業大學、安徽大學、湖南大學等。
記者注意到,與2010年對比,部分高校對待加分政策的態度有了改變。不難看出,高校對加分政策的重視度、規范化日益提升。
部分重點大學開始正視高考加分
北京師范大學無疑是態度更加開明的一個例證。2010年,該校招生章程規定:“在高考實考分(江蘇:實考分和等級)相同的情況下,優先錄取相關科目分數高或教育部政策規定加分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的考生。”而2015年,該校招生章程中明確表示將按各省級招辦確定的投檔成績(含省級招辦確認的政策加分)提檔。
同樣的,同濟大學2010年的招生章程中沒有明確說明加分政策在專業錄取方面的做法。今年,該校明確,專業錄取時,對投檔成績中含省級招辦確認的全國性高考加分,最多認可20分(其中少數民族考生、歸僑及歸僑子女、華僑子女、臺灣籍考生以及烈士子女等加分最多認可10分);不認可未經該校選拔確認的體育、藝術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