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挫后進軍實業
1993年后,張澤民通過設立公司、入股鞋廠等方式逐步開始與鞋企實業相接觸,開始涉足鞋業生產。
在抓住生產的同時,張澤民依然沒有放棄“星期六”連鎖店的渠道營銷,他一直堅信,只有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擁有銷售終端網絡才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1994年7月,“分家”后的第一家ST&SAT鞋店在沈陽市開業,這便是星期六線下銷售終端的起點。
而后張澤民開始了探索品牌的長途跋涉,1997年張澤民在香港注冊了“星期六國際企業(香港)集團有限公司”,并對企業的形象進行重新的定位、包裝。到2002年,“星期六”已是一個集品牌設計、銷售及售后服務、品牌運營等為一體的企業。
此后10年里,“星期六”一直走在發展的快車道上,新開門店不斷擴容,銷售額連年提升,公司也于2009年9月正式在深交所上市。發展至今,“星期六”已成為擁有“ST&SAT”等5個自有品牌,并代理“Baldinin”等兩個國際品牌的女鞋行業佼佼者。據了解,目前星期六女鞋品牌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市場,一雙鞋子的價格一般位于300~1000元。
對于公司名稱“星期六”的來源,坊間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圣經》中,上帝在星期六這天創造了人類,而人類又創造了歷史,張澤民借此來表達“創造時尚,改變時尚”的品牌訴求;另一種說法是,上世紀90年代初,還是六天工作制,調查顯示星期六這天絕大多數人的幸福指數是最高的,張澤民借此來表達“給人們帶來幸福快樂”的品牌訴求。
“星期六”的發展也給張澤民、梁懷宇夫婦帶來了數以億計的財富,2015年,張澤民、梁懷宇夫婦以30億元的總資產排名佛山富豪榜第25位。
“跟隨政策”促使企業擴張
與女鞋巨頭百麗國際“大而全”的多元化擴張方式不同,星期六始終堅持“單純一致性”的多品牌策略,即垂直一體化地專注做女鞋,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女鞋品牌的運營上。
在“星期六”上市之初,張澤民即使用募集到的資金大力進行線下門店的擴張,公開資料顯示,2010~2012年,星期六每年新開店面數分別為402個、396個及555個,前期線下門店的擴張使得公司迅速搶占了市場,產品知名度得到提升。不過這種方式也導致公司庫存量居高不下,給后續經營帶來較大壓力。
此外,張澤民的“跟隨政策”備受市場人士關注。在創業階段歷經了百麗的合作與背叛之后,張澤民轉而選擇“貼身肉搏”式的跟隨。星期六旗下的每一個品牌都與百麗的品牌有著對應關系,如星期六對應百麗,FONDBERYL對應TATA,SAFIYA對應天美意,MOOFFY對應思加圖。
此外,在渠道拓展上,星期六采取跟進百麗的策略,以“店中店”的形式先進入一線城市的百貨商場,走高端路線,再慢慢滲透到二三線城市。所謂的“店中店”,顧名思義就是在大規模零售店內,開設自己的專柜或專賣店。
不得不說張澤民這盤棋下得十分巧妙,百麗作為女鞋行業的領軍者,確實有許多經驗值得借鑒,并且與百麗貼近還可以提高星期六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形成了“借東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