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詩歌文學確實被邊緣化了。”廈門詩人黃靜芬直言不諱,大量的出版社不愿意出版詩歌,現在市面上的大多是自費印刷,首印也只有幾千冊,大部分也是圈內人在買。“詩歌沒有走向市場,讀者想看也看不到新詩。”
“詩壇貌似很繁榮,但實際上自娛自樂的多。”黃靜芬認為,詩歌應該是有標準的,語言要有張力、韻律、音樂性,要有美學意義。同時,詩歌要有溫暖人心的力量,無論是歷史感、使命感,還是內心深處張望世界,都必須在人與人之間搭起橋梁,“從一顆心到另一顆心”。
因為《錯誤》《水手刀》等詩歌而風靡兩岸的臺灣知名詩人鄭愁予說:“詩歌一定要有性情,但現在一些詩人寫詩是為了‘裝酷’,詩歌成了斷句,缺乏情感聯系。”
詩歌評論家盧輝認為,當下詩壇要摒棄那種過度的小事化、泡沫化、裝飾化和瑣碎化的傾向,不要沾染“詩歌自閉癥”的疾病。同時,要杜絕快速精神消費的功利性。詩人要有“腳踩大地、仰望星空”的情懷和氣度,要呈現時代本相和心靈質地。
另外,黃靜芬、盧輝等認為,出版界、報刊、雜志等應給予詩歌以支持,評論家應有使命感,利用話語權,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