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晉江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21.83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17.2%。為了給全市老年人送去溫暖、關愛與快樂,今年“敬老月”期間,晉江以“堅持以老年人為中心,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為主題,策劃舉辦敬老活動超200場,惠及6萬余人次,活動涵蓋健康義診、文化娛樂、走訪慰問、志愿服務等多個方面。
近年來,晉江市全方位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幸福養老服務體系,著力為老年人編織一張溫馨、安全的養老保障網,實實在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讓“老有所養”更加具象化。
智慧管理編織完善“兩張網”
晉江注重從政策層面對全市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進行規劃引導,加快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一方面拉好硬件規劃網,高質量編制完成《晉江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明確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規模、規劃布局等,為構建普惠型養老服務設施格局提供政策指引;另一方面建立智慧管理網,前瞻性建設晉江智慧綜合服務養老平臺,整合全市養老服務基礎信息,打造“一網覆蓋、一體服務”的養老生活數字化場景。
在晉江智慧綜合服務養老平臺前,屏幕實時更新著畫面和數據。
“奶奶,系統里您下了助浴的訂單。我準備一下您的衣物,今天幫您洗澡。”收到蔡阿婆的需求,護理員蒙艷明為老人開展上門助浴服務。
今年65歲的蔡阿婆肢體殘疾三級,生活無法自理,長期依賴輪椅出行。平臺根據老人需求,定期為老人派發服務訂單,并由助老員定期上門,為老人提供理發、洗發和助浴、精神慰藉、居室整理等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綜合服務養老平臺實現了對養老服務“事前”“事中”“事后”各節點工作的監管,并可將訂單指派、服務人員、服務時間、服務過程等流程信息細節化、規范化,同時在服務過程中加入現場定位、人臉識別、身份證打卡、拍照錄像等環節,實現上門服務全過程可視化的監督管理,有效保障了服務質量。
目前,晉江智慧綜合服務養老平臺已錄入老年人信息數據超3萬條,收錄1433名入住長者數據,并集成458家養老服務設施,整合359名養老從業人員,以數據全覆蓋做好養老全方位守護,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及養老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撐。
多元服務建好用好“三張床”
秋日早上,陽光透過走廊,灑在永和鎮玉溪村王阿伯滿是笑意的臉上。這位因小兒麻痹癥導致下肢癱瘓的八旬老人,多年來一直依靠侄兒照顧。然而,隨著晉江市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項目的深入實施,王阿伯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打掃衛生、聊天解悶、專業按摩……助老員許金汝每一次上門,都會為王阿伯提供全方位的居家養老服務,每一個項目均按照老人需求來開展。
不僅如此,王阿伯還是晉江市大力推廣家庭養老床位項目的受益者之一。經過適老化改造,王阿伯的家中安裝了馬桶圍欄、電子血壓計等智能設備,配備了Wi-Fi路由器和緊急呼叫器,確保他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得到幫助。這些貼心的改造,讓王阿伯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安全。
近年來,晉江市從機構、社區、居家三個層面加快布局多層次全覆蓋的養老服務設施。在機構層面,以晉江市社會福利中心為中心樞紐,建設庭院式CCRC持續照料社區,并成功入選第三批省級養老服務人才實訓基地;在社區層面,統籌各方養老服務功能,大力發展村(社區)養老服務;在居家層面,全面落實新建住宅區養老服務設施“四同步”機制,建設家庭養老床位,助力居家養老品質進一步提升。
據統計,晉江市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已累計服務3萬余人次,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達到425張,完成1737戶適老化改造。同時,晉江還出臺政策,為經濟困難的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照護、對完全失能老年人提供護理補貼。
有力保障“N”項措施提升服務品質
上午9點多,東石鎮坑園村長者食堂的廚房內,廚師做好飯菜后,工作人員便著手打包、裝車,為村里老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
坑園村地處內陸,村里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450人,不少獨居、留守老年人存在“做飯難、吃飯難”問題。為了滿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在晉江市民政局、東石鎮政府等多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坑園村長者食堂于2023年底開業。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近年來,晉江從服務需求層面出發,落實多項保障措施,大力提升養老服務品質。通過完善老年人福利資金管理辦法,落實高齡補貼、護理補貼等普惠福利;投入資金為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降低居家風險;建設長者食堂,推動助餐項目提標擴面,讓老年人吃出幸福感。此外,晉江還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敬老愛老活動,在全社會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氛圍。
在養老服務的監管方面,晉江也下足功夫。通過強化扶持多種運營模式、整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質量等措施,晉江市全面加強對養老服務行業的監管扶持。在一次安全隱患排查行動中,工作人員發現一家養老機構存在消防設施不完善的問題,立即督促其進行整改,并跟蹤落實情況,確保老年人生命財產安全。
晉江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晉江將持續加大對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長者食堂、居家養老服務站、家庭養老床位的建設支持力度,著力補齊養老服務設施短板,深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晉”享晚晴,安享幸福晚年。
(記者 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