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不可大意 試試中醫飲食調理
核心提示: 月經不調,往往并未引起一些女性的重視,認為月經多一點或少一點問題不大,可等到就診時,往往已經引起了婦科疾病。究竟什么才叫月經不調呢?能否用中醫調理?今日,中醫專家給你支了幾招。
月經不調,往往并未引起一些女性的重視,認為月經多一點或少一點問題不大,可等到就診時,往往已經引起了婦科疾病。究竟什么才叫月經不調呢?能否用中醫調理?今日,中醫專家給你支了幾招。
月經不調有多種原因
泉州市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王秀寶稱,月經不調是以月經周期、經量和經期發生異常變化為主要特征的一組婦科疾病的總稱。它包括的內容有: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和經期延長等六種婦科疾病。
祖國醫學認為,月經不調的產生,主要由于正氣不足、復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勞倦以及慢性疾病等致病因素引起的。現代醫學認為月經不調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內分泌紊亂而引起的月經異常變化。如精神刺激、環境變遷、氣候改變、飲食不當以及各種全身性消耗疾病等內外因素,干擾或破壞了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的平衡關系。
另外,女性生殖系統的器質性疾病,引起內分泌功能異常,導致發生月經不調。全身性疾病干擾內分泌功能的調節和制約,也可引起月經不調,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糖尿病、結核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等。還有勞動生活環境中的苯、鉛、汞、錳等有害物質長期影響;用藥不當,特別是誤用雌、孕激素藥物;婦科檢查、刮宮、放置節育環等醫療操作不當,也會引起月經不調。
月經量可用粗略判斷法
一般正常情況下,每個月經周期中,月經量第一天稍少,第二、三天較多,以后逐漸少,總量約為30~50毫升。所謂月經過多是指周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增多,總量超過80毫升,或時間超過7天;所謂月經過少是指周期基本正常,經量很少,不足30毫升,甚至點滴即凈,或月經周期縮短不足2天,上述情況分別連續出現2個月經周期以上者,就可確診。
月經量怎樣測算,王秀寶稱,在日常生活中,可采用較為粗略、簡單的方法,即以衛生巾的消耗量計算。每天換3~5次衛生巾,每個周期不超過2包屬正常;如換一次衛生巾很快就濕透,甚至經血順腿往下流,或超過正常量的一倍以上,每個周期使用3包還不夠,屬于月經過多;反之,若衛生巾每日替換很少,每個周期1包也使用不完,屬于月經過少。
月經不調往往是崩漏的先兆
現代醫學認為月經是受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活動控制,卵巢和子宮內膜出現周期性變化引起的。臨床上許多婦科疾病,大多是由生殖功能失常引起的。若把月經調治好,生殖功能恢復正常,其他婦科疾病也可迅速治愈的。因此,強調婦科疾病應先調經是有一定的道理。當然,并非所有的婦科疾病都要先調經,如先因病而后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好了月經也正常了。
月經過多、月經先期、經期延長,往往是崩漏的先兆;月經過少、月經后期,常常是閉經的前奏,故治療應抓住機遇,前者則經前數天開始服藥,以減少出血量,調整月經周期;后者則經后注意調養,以防病勢進一步發展。平時要少吃辛辣燥熱生冷的食物。
月經不調發病較為和緩、病程較長、持續日久,患者往往過于大意。殊不知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異常是一組婦科疾病,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互相并發,如遷延治療,或失治誤治,將導致閉經、崩漏、貧血、不孕等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婦女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況且月經不調發病的原因多端,往往寒熱交錯,虛實并存,并非自服一點藥就可痊愈的。應及早到醫院請有經驗的婦科醫師看看。
月經過多不可一味服補品
為了疾病痊愈,就診前最好做到:
事先密切觀察病情,把月經的期、量、周期、色、質的變化記錄下來。
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以排除器質性和全身性疾病,作出明確判斷。
做好養生護理工作,保持精神舒暢,心氣平和,則經候如常;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于勞累;月經過多且腹痛較重的,應臥床休息;注意飲食調節,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
此外,可借助中醫飲食調治療法。如月經過多的,切不可一味服西洋參、冬蟲夏草、鹿茸、燕窩等補品;確需適當進補者,一定要區分寒、熱、虛、實才能取效,最好在醫師指導下,選在經凈后進補。如月經過少屬氣血不足的,可于經凈后服烏雞白鳳丸,每日一粒,用雞湯或瘦肉湯送服;或每3~5天用瘦肉半斤燉黨參、黃芪、枸杞各15克,當歸10克;或六味地黃丸10克,每日一次,連服20天,或八珍湯燉雞于經前服。又如月經過少屬淤血內阻型的,可用益母草30克,當歸10克,煎湯多次飲用。
相關閱讀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