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捷徑”功夫在平時
湖北襄陽五中馮長春老師介紹,作為湖北省知名的重點中學,該校每年有15人左右能拿到清華北大自主招生加分,其他的重點大學更多,“這些人從高一就開始為自招做準備。”
該校從高一就組織對高考自招感興趣的學生進行指導,請大學里相關專業的教授來學校授課;組織學生去大學里培訓實驗和理論;平時每周開展兩次“自招學習角”活動,學生一起探討感興趣方面的知識和學習體會,包括天文、機器人、工科、核物理、化工、生物工程等。
在他的觀察中,近年來通過自主招生的考生很多家庭也是從小注重孩子綜合素質教育,培養其動手能力、閱讀習慣、不服輸的性格、合作伙伴關系等。
從他的經驗來看,知識面廣、功利色彩不強、對某一學科有強烈興趣愛好的學生更易通過自招考試。“不一定總分高的孩子通過率就高,學校培訓也基本不以加分為目的,主要是培訓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通過自招一般都是水到渠成”。
這些觀點和做法與許多順利通過自主招生的考生經歷相吻合。
武漢大學人文科學試驗班的吳冬晴是通過自主招生進入理想大學的受益者之一。高中時,她曾在課外閱讀《蘇菲的世界》《存在與時間》等哲學入門書籍。“《半月談》我每期都看,也會有意識地運用里面超出現有知識水平的詞語來分析一些時政問題,這種思維訓練對自己的成長很有幫助,在自招筆試面試環節也直接受益”。
在她看來,專門針對自招臨時搜集材料或進行突擊式補習的行為已經偏離了自招制度的初衷,考生報名之前應該思考,“是否通過積累而擁有學科底蘊?自己的綜合素養是否適合該學科?”
湖北省丹江口市杜先生的女兒杜迎霜在2014年自主招生中以文化課湖北省第一名的成績,獲得清華大學30分的降分優惠。他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坦言,女兒并沒有報班特意進行培訓,正常填表,正常報名,“功夫在平時”。
針對一些市場亂象,華中某重點高校招生辦從事10多年招生工作的陳老師勸誡考生,論文切忌他人代筆。“只要是發表過文章或者專利的,首先請你到一個房間里來,專家就和你談作品,基本上幾句話就問出來了”。
他坦言,高校希望招收真正在某一學科有特長的學生,“自招不是為了解決上學這個問題,而是為了解決那些真正熱愛但上不了學的學生的問題。”
在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劉永存博士看來,自主招生政策能讓一部分有特長的人脫穎而出,不被高考淹沒,為很多在某一領域拔尖的人才開辟一條更寬闊的道路。
劉永存認為,家長應當理性地看待自主招生,合理地評估自己的子女有沒有參與自主招生的潛能。考生自身如果沒有硬實力,即使家長在前期準備材料時使盡渾身解數,考生最終也很難通過自主招生。“會在筆試和面試環節被淘汰,成為最終通過的數十甚至上百比一中的分母”。
他同時建議,高校應增加自主招生過程的公開性、透明度。比如,高校公示入選名單時,在官方網站上詳細地公示每一個入選者的榮譽成就、事跡材料。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會保護高校的聲譽。“家長即使弄了很多假材料,最后不能達到自主招生加分的目的,那不良市場慢慢地也就萎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