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19日訊 每當清晨的第一顆露珠滴落在草叢,或是疏雨瀟瀟的夜晚,都是劉文西讀詩集的好時光。
從2013年冬天起,他開始寫詩,作品見諸詩刊。今年5月,還接連拿下兩個全國大學生詩歌界大獎。而未來,他要做一個接地氣的詩人。
劉文西平時最喜歡在草地上讀詩集
劉文西,24歲,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大三學生。
昨天,他剛從上海回來,因為此前受邀參加第五屆復旦大學光華詩歌大賽的頒獎典禮。“在上海,我遇到了很多詩壇的前輩,學習了不少經驗,也收獲良多。”他坦言,這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愛寫詩愛生活 獨攬2個大獎
微卷中長發,一副細框眼鏡。斯文謙遜,是他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得知自己獲獎時,劉文西并不覺得多意外,他笑說:“寫下這組《春天記事》之前,讀了很多詩作,積累了不少詞句,對我自己的詩作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其實,他真正加入“詩壇”的時間并不長,自從2013年冬天開始讀詩、寫詩以來,他就不停地看詩集、做筆記,著有詩集《文明的男孩》等,作品發表在《詩刊》《中國詩歌》等幾十種刊物上,獲第五屆復旦大學光華詩歌獎、徐志摩微詩歌大賽獎等十幾個獎項。“初次寫詩,要靠平時很多閱讀的積累,還有閱讀的廣度、深度,所以平時我都盡可能地多涉獵一些更多題材的書籍,并不僅僅局限在詩。”
天氣好的時候,他喜歡坐在學校的草地上讀書。平時坐著、躺著或者散步途中,只要腦海里一涌現出靈感、詩句,他就會拿起手機趕緊記錄下來,“一些零散的句子,再回味、整理,往往就成了一篇詩。”劉文西說,很早之前有寫過一些手稿,但現在還是手機不離身,比較方便,他喜歡讀美國詩人的詩,也喜歡陳丹青的詩。
這兩個獎項,一個是“青山書院杯”第五屆中國校園“雙十佳”詩歌獎,一個是復旦大學光華詩歌獎,在全國大學生詩歌界是蠻有含金量的。他也是閩南師范大學首個獲得詩歌類比賽獎項的學生。
從金融轉文學院 只為詩意地棲居
誰能料想,這個舉手投足間小資文藝范十足的青年,一年前居然還在金融大海里“掙扎”。“以前學金融時,還是比較頭疼的,我本身對商業、經濟沒什么概念。”所以,讀了一年,劉文西從商學院轉入文學院,“有句話叫‘詩意地棲居’,我當初選擇文學就是沖著這種生活來的。”
閩南師大有個文學詩社,但劉文西沒有加入,“大一、大二學習太忙,都沒怎么參加社團,而且也沒關注到學校有這樣一個詩社。”現在,他會經常跟柏樺等詩壇前輩請教、學習,“在這些前輩面前,我仍是一個才剛入門的學生,真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
在學校,他的詩被認為“實驗性地以長詩的思維寫短詩,富有典雅、深厚的文化氣息,與過去的文明之間形成了互文性的‘對談’關系”,大三學生小張認為:“文西的寫作風格在同代詩歌作者中構成了一定的辨識度,描述出的場景感覺就在眼前,比較通俗。”
此次同去上海的學生高宇不由地感慨:“文西這首《給孩子尤克斯》,給我的內心沖擊很大,讀完后心情變得很沉,思考了很多東西。”
他的夢想 當個接地氣詩人
如果生在漢唐時期,劉文西的夢想,是當一個“以夢為馬”的詩人,過著像李白、杜甫一樣快意恩仇的生活。
當然,劉文西很想改變一些人對詩人的刻板印象。從小,他過著牧歌式無憂無慮的詩意生活,“當我讀到那些啟發人的現代詩時,就找到了用語言表達詩意的方式,這樣就形成了詩。我父母善良、寬容,詩歌的內在精神就是善良,我也從他們的生活態度中獲得了詩歌精神的啟發。”
校友小陳評價,可以看得出,他時常有一顆懷古之心,從他的詩作里可以看出一些穿越古代的畫面,或是現實生活,他的詩歌帶有濃厚的現實感和凝練度。劉文西自己也說,很想做一位“接地氣”的詩人,他最喜歡的事是旅游,一放假有機會,就會背起行囊,或者跟同學一起騎行。
對兒子的獲獎,父親劉國報如是說:“文西童年就過得比較自由自在,而且接觸過真正的農耕、放牧,童年的生活環境可能也影響了他的人生。從小也培養文西要讀書,他小時候特愛看小說,可能也讀到了一些比較有詩意的文章,對以后形成了潛在的影響。”父親現在在陜西過著放牧生活,“文西知道我好酒,用獎金給我買了瓶好酒,這酒現在我還收著,舍不得喝。”
劉文西說,未來一年,他將面臨著畢業實習、找工作,他也坦言,自己想從事文字類的工作,“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最快樂的。”
“春天的割草機轟轟直響。
觀賞植物們又整整換了一代。
翻開灰綠色襯衣領子,新我重歸舊我,
大我重歸小我。南水北調重歸溪流。”
——劉文西《春天記事》節選
“元宵從雙手捧出月亮的藻飾之美
眼淚映照出火鳥水的面容。
作物委身于一,但比一還少。
內心的袖珍王國形成圓的刻痕。”
——劉文西《元宵懷想》節選
□相關鏈接
中國校園“雙十佳”詩歌獎
“青山書院杯”第五屆中國校園“雙十佳”詩歌獎由長安詩歌藝術研究會、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協辦。
在上萬首詩歌中,組委會將所有稿子去掉作者名字和簡介并進行統一編號,特別邀請12位北京和陜西的著名詩歌評論家、著名詩人進行評獎。經過三輪評選,從70名提名者中,評選出10名十佳詩人獎。(海都記者 胡婧 戴江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