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是武漢某一本院校內一家教輔書店的老板,店鋪不超過20平方米,多數時候冷冷清清。但每逢開學初和考試月臨近,店門口就會變得門庭若市,學生會隱晦地問:“老板,××課的教材有嗎?便宜的那種。”
王超從身邊剛運過來的幾個包裹里翻出一本封皮慘白的書遞過去,“我們這有絕大多數的公選課教材,價錢都很便宜,很多學生用。”
與王超的小店一墻之隔的是一家打印店,同樣不大的門面里也擠滿了學生,復印機“嗡嗡”地響個不停,灰蒙蒙的玻璃門上貼著幾個黑白大字“低價教材,量大從優”。
“我們全班同學都使用過盜版。”就讀于該校藝術設計學院的李然也曾多次光臨王超的書店,他告訴記者,全專業50多名學生使用的《市場營銷》和一本思想教育書籍都是盜版,而幾乎全校同學都在復印英語選修課的教材。
連日來,記者走訪武漢多所高校,發現大學教材盜版現象正愈演愈烈,正版教材太貴、教材使用率低、盜版教材監管難是背后的主要原因。
正版教材太貴了
“我們這屆150多個學生,只有十分之一在學校統一訂購正版書,其他的同學很多不是用二手書就是買盜版。”在武漢黃家湖大學城一所工科為主的學校,2015級學生徐芳做了一個小調查,她發現,盜版書可能占到班里所有教材的一半。
武漢某985高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陳橙介紹,同學們購買的盜版教材還會以二手書的形式流傳到下一屆。
2017年年初,《中國青年報》對2001名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5%的受訪者曾購買過盜版教材,其中86.8%的受訪者覺得高校正版教材貴,21.5%的受訪者覺得非常貴。
2015級財務管理專業某班的吳柯還記得,大一時,班級的教材都是根據學校開具的書單在圖書館采買正版教材。后來有幾名學長不知通過什么渠道拿到了教材的電子資料,從此他們班的教材都是“復印”版,“我們專業的教材不但多而且貴,復印教材實在比直接購買正版教材要便宜得太多了。”
李然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大二下學期,學生自己購買的3本教材中,有本市場營銷的教材定價是120元,復印只要12元;英語選修課的正版教材共有4冊,每冊70元,復印只需11元。
“雖然通過學校買書會有折扣,但還是比盜版書貴不少。”徐芳坦言,統一訂購正版教材每學期要花費400元左右,買盜版書則會便宜一半。
教材管理缺乏透明度
除了價格貴,收費制度不透明也是某些大學生不愿意通過學校統一訂購正版教材的重要原因。
李然清楚地記得,大二下學期,每名同學向班委交了265元用于購買本學期所需的4本教材,其中由學校統一訂購的3本教材定價分別是32元、45元和68元,老師要求網購的一本教材價格為61.6元,“怎么算也沒有265元啊!”
“還有一本書正在加印中,多交的錢是那本書的訂金。”盡管班委努力解釋,但在李然和同學們看來,“教材費這么貴,至少應該公示明細”。到了大三,該班五分之四的學生都選擇自己購買教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