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表演志愿者不同,后勤志愿者都是幕后英雄。
后勤志愿者、南開大學學生孔航的一天是從等待開始的。每一天的清晨和傍晚,孔航和他的后勤伙伴們提前把物資搬到訓練場,等待著演員大部隊的到來。晚上10點排練結束,演員們陸續離開,他們再把水桶、簡易飲水器收起,把操場清理干凈,在夜色中回到寢室。
場地承擔著南開大學、天津大學2000余人的訓練任務。“我們沒有人抱怨過酷熱和辛苦,后勤就得給同學們解決問題。”孔航說這番話時,儼然一副“時刻準備著”的模樣。
保證賽場上運動員的發揮不受或者少受外界影響,是全運會場地志愿者的職責。
天津大學研究生任彬是一名場地志愿者。在海河教育園體育中心,他與另外24名同學主要負責體操館的場地控制。每天,他們要在每場賽事開始前一個小時左右到崗,從運動員入場、比賽到賽后疏導,25名志愿者分為三組協作控場。
“要控制場內人員數量,對運動員、帶內場證的志愿者及工作人員進行嚴格限制,每隊教練不超過三人進入內場;還要控制媒體記者的采訪,不能讓他們影響運動員發揮。還有一項工作內容是賽后頒獎儀式,我們需要在比賽完導播切換不到3分鐘時間內,將頒獎臺在體操館布置好,這是比較考驗團隊協作的一項工作。”
比其他志愿者幸福的是,場地志愿者在完成工作的同時,能相對近距離地觀看比賽。正因為這樣,對于運動員的努力、賽場的緊張,任彬有了真切體會。“運動場上的勝利,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勝利。”任彬說。
作為媒體志愿者,天津理工大學學生王旭媛的工作是記錄。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1點,場燈關閉,體育場逐漸寧靜。只有一間靜得只有點鼠標敲鍵盤聲音的房間,燈還亮著,媒體志愿者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無私奉獻”,是志愿者們共同的精神坐標。正如一名攝影志愿者所說:“畫面里沒有我,但我知道相機后面那個人是我,我把他們的狀態都留在了相機畫面中,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我很自豪。”(本報見習記者 陳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