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寫了三封信
孩子慢慢多了起來,李穎的小小啟智園充滿歡聲笑語,但壓力也隨之而來。
“地方太小了,又沒有多少錢,更不能向這些孩子的家長加收學費,該怎么辦呢?”李穎說,“最困難的時候,我有一天晚上做夢時,夢到自己對著鏡子,滿頭都是白發。”
2005年底,李穎決定,給市政府寫信求助。
李穎的第一封信花了很多心思,是用英文寫的,署名“一只麻雀的來信”,“標新立異其實還是為了引起領導重視,我就是想讓市里知道,阜新還有人在做這件事情。”李穎說,市政府很快給她回信,有關部門也給她資助,她換了一間140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寬松了不少。
隨著名氣的增加,孩子從四面八方不斷涌來。看著家長們急切的目光,李穎不忍心拒絕,孩子很快增加到了20多名,地方又不夠用了。
2006年,李穎給市政府寫了第二封信,說明了自己的難處。很快,市殘聯免費給李穎提供了康復訓練和教學的場地,又給了她很多項目政策的支持,啟智園慢慢步入正軌。
這些年,啟智園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15年,啟智園隨著殘聯搬到了新樓,擁有1500平方米的教學區,完整的康復教學設備,單獨的特訓室——阜新愛心啟智園真正成為一座集保育、教育及康復訓練為一體的專業特教機構。
2015年,李穎給阜新市委書記張鐵民寫了她的第三封信,表達了她想給啟智園的孩子們拍一部微電影的愿望,信里也客觀反映了阜新市殘障兒童教育工作的現狀。張鐵民在她的來信上批示道:“要關心殘障兒童的成長,支持殘教事業發展,迅速掀起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殘障兒童的高潮……”這一次,李穎又一次實現了她的愿望。
如今的愛心啟智園,窗明幾凈,溫馨舒適,孩子們如同春天里可愛的小燕子,充滿了活力。在20多名專業老師的輔導下,有的孩子在學習架子鼓,有的在畫沙畫,有的在學習串珠手工藝品制作,有的在跟著老師大聲朗讀……孩子們有專門的素描課,還有專業的音樂教室……
智慧之帆,從這里啟航。
“瞄”向殘障“大孩子”
2005年,李穎萌生辦特殊教育機構的想法以后,曾到阜新市海州區各社區詢問有沒有特殊情況的孩子。回答好像事先串通好了,“我們這里沒有。”
“那時,阜新很多殘障兒童的家長,對自家孩子的狀況認識不及時、治療也不及時,更有家長諱疾忌醫,干脆藏著掖著,帶孩子出去也不讓說話,生怕別人看出問題來。”李穎說,這是最大的問題,一來二去好幾年,就耽誤了孩子最好的康復治療期。
李穎印象深刻的是,園里組織孩子和家長去營口市鲅魚圈游玩。一位母親帶著13歲的兒子,碰巧老師們都不在身邊,孩子又要上廁所,母親左右為難,不知道怎么辦。這時,孩子等不及了,脫下褲子當眾就尿了出來。
戴著紅袖章的管理人員見狀趕了過來:“這么大的孩子怎么還隨地小便?”
“我們家孩子有問題!”
“有問題你還帶出來!”
這位母親回到旅游車上委屈得放聲大哭。
“遇到困難為什么不求助呢?為什么不讓人領著孩子去廁所?是家長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健康更重要?”李穎把當年的自問拿出來問人。
寧寧(化名)的沙畫畫得特別好,寧寧媽媽的理念就很先進,不避諱孩子的問題,同時做最大努力的治療,再給孩子施展才華的空間。“寧寧馬上就要去沈陽參加沙畫比賽了。”李穎說。
從李穎的啟智園走出去,慢慢融入社會的孩子不止寧寧一個,已有很多孩子經過康復治療后情況良好,轉入了普通學校。
“孩子們慢慢都長大了,他們成年后怎么辦?”李穎說,愛心啟智園其實是針對低齡段孩子的,說到對于未來的籌劃,還要提到另一段往事。
前幾年,有一位母親把她智力發育不健全的兒子送到李穎這兒,看能不能接受康復訓練。李穎一看,都已經是20來歲的小伙子了。
李穎一下子犯了難。但孩子母親殷切的目光讓她不忍拒絕。
經過李穎和老師們的耐心指導、細心訓練,這名特殊的學生慢慢學會了自己坐公交車,自己料理一些內務,還能幫園里送送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現在那個孩子已經離開了啟智園,但逢年過節,他總會想到我,給我打電話,祝我節日快樂。”李穎說,這個“大孩子”觸動了李穎,這種已經成年的大齡殘障人士,如果不能得到及早地引導,不能及時進行生活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培訓,遲早會成為家庭乃至社會的負擔。
今年,愛心啟智園啟動了陽光家園計劃,專門針對16歲以上的孩子,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教他們做串珠工藝品,做肥皂,做蛋糕等等。“要讓這些孩子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既能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也能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和尊嚴,這是我從事殘障教育事業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李穎說。
如今,李穎依然每天早晨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們上學,每天傍晚再送他們離開,她覺得這樣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實的。
“我腦子里一直憧憬著一幅畫面:當有一天我老了,成了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時,夕陽西下,我走在大街上,身后都是我的孩子們,一群接一群,還有那滿天燦爛的晚霞。”李穎說,“我在等著那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