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跟風助推游學熱
許多家長主動報名,然后再一起去旅行社團購。有些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礙于面子硬著頭皮也要讓孩子出國游學。還有家長擔憂,班里大多數孩子假期都出國游學了,如果自家孩子沒有去,會不會無法融入同學的圈子,會不會感到自卑?似乎游學已經成為家長給予孩子的剛性教育投資。在熊丙奇看來,作為消費者的家長和學生,對待游學不夠理性與盲目草率,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有的家長和學生在選擇游學時存在跟風現象,還有的家長抱著就是讓學生出國旅游一次的心態,能游學最好,‘只游不學’也權當一次旅游罷了。這些想法勢必助長一些機構在組織游學活動時以‘學’為名而只行‘游’之實,家長也很少有維權意識。”他說。
低齡化趨勢加劇,安全難保障
參加海外游學的學生中,初中生占比達49%,高中生占比達到24%,合計占比超過73%,除了這兩大客群,海外游學群體日益呈現低齡化趨勢,也有不少小學生開始參加海外游學。
很多游學公司在整個行程中通常只負責兩件事。第一,把學生從國內帶上飛機,然后從國外機場把學生交給校方負責人;第二,從國外機場把學生帶回國內。市場上個別游學團領隊甚至連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都不具備,就帶領著整個團隊的學生出國。領隊在到達國外機場后不知道該在哪里領取行李、怎么帶領學生出機場等情況多次發生。國外游學期間,學生的監護權也是個問題。一些游學團在國外所謂的校方法定監護人通常為校方領導,但一位監護人在這個時期通常會成為幾十位到一百多位甚至更多學生的法定監護人。因此,在游學過程中發生的各類意外事件屢見不鮮。
游學項目的初衷是好的,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未來游學市場有著巨大潛力。但目前沒有明確的行業規范,對于游學市場的監管,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幾無插手的機會。從目前的游學市場來看,完全是民間自發行為且組織方良莠不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游學內容也基本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家長和學生在選擇項目時要合理規劃,理智權衡,跳過海外游學團的這些“坑”。